凌代鸿:探访被科技庇佑的日不落帝国,寻找诗和远方

2018-07-27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详情

凌代鸿
SAIF “引领未来CEO课程”学员
旦恩资本创始合伙人、香港兆迪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初入SAIF 引领未来CEO班时,我曾以为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的商学院学习,在此之后我打算读一些与历史人文或者科技相关的课程。但在经历了英国模块五天的学习之后,我想收回之前的想法,因为它让我对商学院的学习有了更多期待。

它不仅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的学识,更让我对金融、管理领域的认知层次有了质的升华,这是我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从未有过的美好体验。

走进帝国理工 触碰科技的未来

来到伦敦的第一天,我们入住了位于 Park Lane 街道的四季酒店,酒店毗邻海德公园,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同学们从这里开启了为期五天的探访英伦之旅。

帝国理工大学

跟随大巴穿过几条街道,一座被古老建筑簇拥着的现代化玻璃建筑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这是我们英国之行的起点——帝国理工大学。

成立于1907年的帝国理工大学全称为“帝国科学、技术与医学学院”,也叫伦敦帝国学院,是专攻理学、工学、医学和商学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国际声望,各类榜单都能稳居世界前十。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在这里跟随各个领域的顶尖教授,触碰科技前沿脉搏,聆听顶级商业智慧。

英国的腾飞起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后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一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Ian Mackenzie 教授以“未来科技趋势”为主题,列出了人类今后要探索的科技图谱,为我们打开了人类未来的宏图画卷。

从英国脱欧、意大利选举到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Franklin Allen 教授则紧扣当下时事,深刻剖析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现状,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展望全球金融发展的精彩演讲。值得一提的是,Allen 教授还站在一个外国专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中国某些关键改革举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前美国金融委员会主席,Allen 教授真切地希望未来的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增长。

郭毅可教授所主导的实验室同中国华为等著名公司都有合作,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得以窥见数据科学的趋势和未来。教授系统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还讲解了被誉为“互联网2.0”的区块链技术以及比特币的前世今生。在教授的盛情邀请下,我们还有幸参观了媒体实验室。据说,上一次习主席访问帝国理工学院时,也饶有兴趣地对这个实验室进行了特别参访。

作为医疗和科技行业的投资人,我在华人教授杨广中“医疗创新与技术”的分享中,领略到了医疗机器人领域前沿成果带来的震撼。此外,Nick Jennings 教授和客座教授 Charles Donavan 还为我们带来了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真知灼见。

抓住黄金机遇 引领中英深度合作

在帝国理工大学参访的第二天,我们盛装出席了在 Spencer House 举办的晚宴。晚宴上,驻英大使刘晓明首先对我们的来访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刘晓明介绍了近些年来中英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他表示,目前中英关系正处于历史上弥足珍贵的时期,并励我们不负时光和历史机遇,在未来中英进一步的发展合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我们的参访正好赶上伦敦一年中阳光最明媚的季节,刘晓明表示,这也是中英关系发展现状的生动写照。如今,中英关系现在面临三大“黄金机遇”:弥足珍贵的时代机遇、开放包容的政策机遇、前景广阔的合作机遇。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机遇的窗口已经打开,而把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刘大使希望我们未来在中英合作中能够发挥“三种引领者”角色:做师夷长技、敏学笃行的引领者;做善抓机遇、务实果敢的引领者;做善讲故事、增进理解的引领者。晚宴结束,在SAIF 副院长罗譞的提议下,所有人共同唱起《歌唱祖国》。

邂逅剑桥大学 感受学术的厚重感

惜别伦敦,我们来到剑桥大学。这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大学城,让我们有一种置身哈利波特奇幻世界的感觉。

泛舟康河

访问剑桥的第一站自然是泛舟康河,小船徐徐划过康桥,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浪漫故事随着水波荡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李约瑟研究院

参访剑桥李约瑟研究院时,我脑海中一直环绕着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它文明?从前任所长古格里教授和现任所长梅建军教授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了这个难题的历史背景。

李约瑟先生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抗战时期曾对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在梅建军教授的坚持和努力下,李约瑟研究所依然矗立在剑桥大学这片西方学术的沃土上,孜孜不倦地宣传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科技,这让同学们肃然起敬!

李约瑟(1900-1995),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卡文迪许实验室

我们还访问了为人类科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聆听了 Richard Friend 教授对它的精彩介绍。卡文迪许实验室建于1874年,以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剑桥大学校友亨利·卡文迪许命名,历史上一共孕育过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为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学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催生了大量足以影响人类进步的重要科学成果,包括发现了电子、中子和原子核的结构,以及DNA的双螺旋结构等,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据介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麦克斯韦、汤姆逊、卢瑟福等大科学家也都曾工作于此。

圣约翰学院

行程最后,我们来到剑桥大学著名的圣约翰学院,参加了由金庸先生的博士生导师、著名汉学家麦大维教授主持的高桌晚宴。同学们坐在有着七百年历史的食堂里,听教授娓娓道来有关圣约翰学院的历史。

历史的厚重感和庄严的学术氛围,让我们产生了无比强烈的使命感,不禁齐声动情地唱起了班歌《给未来的名片》:“放飞所有心愿,世界就在高金的校园,我们向着梦想之巅,自由飞翔就是给未来的名片……”

道阻且长 引导创新是天然使命

作为科技和医疗VC机构创始人,我也常常访问世界著名大学和实验室,而这一次丰富、深度的学术访问盛宴实属首次体验。它带给我震撼和启发的同时,也让我不由地结合以往的工作经历,再次思考中国科技的未来。

时间回溯到20年前,28岁的我创立了兆迪科技,服务于世界一流印刷包装设备和技术公司。在深圳特区建设如火如荼的时代大背景下,兆迪科技经历十年发展,年销售额十几亿,成为了中国印刷包装行业最大的技术服务商。

那时我不到40岁,虽然被外界称作印刷包装界的“大佬人物”,但在华为、腾讯这样百亿年销售额的巨头面前,所有的成绩都转化为了更深的焦虑。在2008年,我从实业转入金融,开始涉足投资领域。

10年前,天使投资在中国刚刚兴起,我有幸参与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意识到,作为投资人利用自己深扎产业的经验帮助创新团队落地,这是我们的天然使命。于是我将目光重新聚焦产业,同时创立了旦恩资本。

过去8年里,旦恩资本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累计投资金额近4亿元人民币,投资企业近50家,其中8家顺利退出,1家独立在A股主板IPO。在今后几年,每年应该至少有一两家公司上市。

我们的投资图谱也渐渐成型——主要聚焦TMT核心硬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医疗健康技术和服务,以及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在我看来,无论未来资本市场如何变幻,科技创新依然是驱动金融发展的最大动能。

未来可期 打造中国的硬科技

风口永远在变化,而内核永远是科学创新。经过此次与学术大咖们的深度对话,更让我看到了科技创新对金融、经济的的强大驱动力。

借助当下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从表面来看中国的国力和欧美日发达国家似乎已经无限靠近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材料、芯片、医药、生物科技、精密机械和航天技术等硬科技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

模式创新的盛宴终将落幕,硬科技并不耀眼,但它是中国的未来。二十年后,中国社会将全面进入老龄化,换言之,我们还有二十年中等速度发展的巨大机遇。在这二十年中,硬科技必须是创新的主角。中华民族有能力和智慧摆脱中等发达的陷阱,这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制度和体制,也取决于我们深耕硬科技的创新价值取向。

未来,中国的创新将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的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这需要我们对教育体系、基础研究,以及对整个中国市场进行全方位重新思考。我惊叹于科技发展的魅力,也思考着我国的努力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