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叙事定义的世界,用叙事去理解 | 旦恩Recommends

2020-11-11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详情

作者介绍

游艺 Ellen
投资经理/分析师
关注医疗健康、食品饮料、地产产业链等领域
邮箱:ellen@danencap.com

推荐书籍:《叙事经济学》:

作者: [美]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
译者: 陆殷莉
出版年: 2020-3
1974年的某个冬夜,华盛顿的大陆餐厅,33岁的青年经济学家亚瑟·拉弗(Arthur Laffer)和一些知名记者、政治家晚餐,不得不提的两位重点人物是时任福特总统办公厅主任的拉姆斯·菲尔德和其副手切尼——两位之后分任小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和副总统。
 
拉弗竭力向大家解释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税率从零向一百提升过程中,到达某一关键点后,政府的总税收将开始下降,当税率为零或一百时,税收总额都将为零。言语沟通难免词不达意,情急之下,拉弗拿出餐布,在上面画出了日后名声大作的拉弗曲线(Laffer Curve)。
 
一张餐布就此载入史册。
 
这条曲线日后成为经济学课堂上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其背后的政策含义也早已为大家熟知:如果给到政府的财政目标是征到特定的税额,那么高税率不如低税率,减税将增加社会工作与创造的动力,有利于资本与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藏富于民,等等等等。减税创造税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后来成了里根政府所谓供给学派经济学的基础,催生出了起源自美国、风靡于欧洲、席卷全球的小政府主义,在美国到爱尔兰、冰岛、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等全球各国都创造了增长的革命。

理论很好,虽也有争议,却真的在全球各地演绎,只有一个问题,故事的男主角拉弗说,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餐巾上的拉弗曲线,这个故事1978年由华尔街日报编辑万尼斯报道出来,他当时也在大陆餐厅的现场,颇有心机地收起了这张餐巾。拉弗却不买账,多年后回忆,他说,餐巾是布做的,妈妈从小教育我,不能损坏好东西。言下之意,自己不会做在纸巾上画图这样的事情。

故事的真假早就没人在意,连拉弗自己干脆也将错就错,写一篇长文把故事讲得更加圆满:拉弗曲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行为金融学家创始人之一、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2019年初的美国经济学会上作主席发言,标题是叙事经济学(Narrative Economics),演讲中他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述了拉弗的故事。

“人们都是故事的俘虏”,希勒这样评论。

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无论你承认或不承认,一个一个的故事正在重新定义我们所处的世界,而讲故事已经成为我们理解世界与理解彼此的方式,这已不仅仅是人类互联互通的本能或是生活上的通识,它已经进入学院派经济学的研究视野,甚至为希勒贡献了一本畅销书——《叙事经济学》。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通过各类途径接触到的对经济活动的叙事表达,尤其是那些在媒体上频繁现身、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叙事——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和经济活动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叙事可能并不真实,或永远无法被验证,却不妨碍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里的叙事可能是一首歌、一篇诗词、一则笑话、一次言谈、一个理论或是一个观点,这些能够激起人们情感共振的东西,将成为解构经济现象的重要维度。

 
那些正在传播的叙事

一个生动的故事比一段平铺直叙的信息表达更容易被人关注,也更容易被人脑接受。比如我告诉你阿里资深副总裁童文红女士身价超十亿,你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奇,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但如果我这样表达:马云在阿里分配股权,给了公司前台小妹童文红0.2%的股权,马云说——将来阿里巴巴上市,是指会超过1000亿,你就在阿里干,不用到其他公司干了,等公司成功上市你就会拥有1个亿。而如今,童文红已经成为公司的资深副总裁,不仅拥有了1个亿,而是拥有了几十亿。

你是否更容易从这段叙事中感受到奋斗的澎湃力量?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被起承转合的故事吸引,我们喜欢跌宕、反转和悬疑,喜欢充满细节描述、数字修饰、又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故事。

希勒在书中举出了比特币的例子,他认为比特币之所以火热,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并引出了“无政府主义”、神秘却消失了的创世者、保护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重塑国际货币、参与前沿科技、参与未来等多条故事线,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共鸣。更重要的是,比特币似乎只会涨不会跌,它一路泡沫式地向上,给了无数人实现财务自由地幻想。

所以,尽管大多数人对区块链及加密技术所知甚少,却并不妨碍大家在这片投机的战场打得火热。

当然,若对“叙事”一词抽丝剥缕,会发现它的含义远不止于“故事”。归根结底,叙事是时代精神、历史沿革、文化发展与个体表达的一种有机结合,甚至可以说,一个好的叙事,是多方合力之下形成的公众信念,是集体共情。公众信念一旦形成,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人的经济活动,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机制的存在,叙事才可能成为一个对经济变化预测非常有效的关键变量。诸如在顶点面对泡沫时的贪婪、在市场单边下跌时的恐惧、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信心、对国运的豪赌、对技术路线的批判以及在任何一种活动场景下其他的情绪波动,都是在不断变动的叙事载体,无论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必须与之同行。
 
叙事定义世界

在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理性人是最基础的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会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而以希勒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家们却对这一假设提出了根本的否定。

更具体地,传统经济学认为,个体的决策取决于个体的偏好,这种偏好人人有异,由基因决定,比如一个人是喜好风险或是厌恶风险、是乐观或是悲观、是保守或是冒进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而希勒则认为广泛传播的叙事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情绪与偏好,让人们原本非标的偏好越发趋同,最终形成了一股洪流,决定了时代的进程。

美国总统特朗普是希勒眼中“叙事经济学”的绝佳案例。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有很多他的故事的忠实信徒,特朗普成功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生意人政客的天才形象:超强的共情能力且强硬。他通过写书和上电视节目来不断吹嘘自己成功的秘诀,而人们,就想听不一样的故事。于是特朗普当上了总统,股市和楼市都给予了他乐观的回应。

而一个糟糕的叙事表达,则可能对宏观经济形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美国梦”的叙事,它能将美国从百年前的大萧条中拯救出来,也能在百年后重新使美国陷入危机。
 

从叙事的角度理解世界

当下的叙事经济学并非一门成熟的学科,研究才刚刚开始,尚未有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提供支持,我们只是从繁杂的叙事与经济事件的连接中发现了大致的轮廓,然后宣告:“世界可能是这样的!”,但要如何利用这个特性指导我们的经济活动,大师也尚未给出答案。

如张磊在《叙事经济学》中文版序言中所说,叙事经济学给企业家最大的启示,是要去拥有一种大局观,去在多变的时代中掌握宏大叙事的能力,这是一种超长期视角,是一种超长期主义。诚然,最高级的贩卖是贩卖一种价值观。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叙事为伍亦是前行道路上的一堂必修课,我们或多或少都被叙事的骗局伤害过,或吃到过叙事的“泡沫糖果”,叙事经济学的最大作用,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并理解市场的行为,因为市场的狂热与冷清背后往往只是对应着一个讲得很好和一个讲得差劲的故事。优秀的投资者时刻都在发问——这是一种叙事吗?我应该相信这种叙事吗?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叙事?他们会相信多久呢?

再然后,我们总得做些什么,去拥抱故事,享受一场宏伟叙事带给人愉悦,或是坚守专业理性,穿过叙事的糖衣,离真相与长期价值近一点,再近一点

返回顶部